为及时反映我国司法改革的进展和成就,受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委托,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于2018年5月5—6日举办“中国司法改革大讲堂”公益讲座(第二季)。讲座邀请全国知名法学专家学者,讲授中国当下司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法治建设的问题与未来前进的目标。
讲座全程通过“一直播”平台同步直播,截止5月7日,六场讲座累计播放近7万人次。讲座将录制视频,为我国法律援助律师提供免费的视频培训课程。
中国司法改革大讲堂
律师如何运用司法大数据
白建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5月5日上午,北京大学白建军教授讲授“律师如何运用司法大数据”专题,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借助数据可视化方式谈及关涉律师实务的五个话题。第一个话题是探讨“邓玉娇案”、“药家鑫案”等媒体热案,运用CFPS(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方法研究热案背后的民众刑法偏好。第二个话题是探讨“同案同判”的真正内涵,通过“小样本量刑模型”与“全样本量刑模型”的对比,强调合法性占比测量的意义。第三个话题是通过司法大数据的应用,预测诉讼结果问题,运用交互分析方法对诉讼主体进行风险预测分析。第四个话题是探讨司法裁判文书的作用,白建军教授对盗窃罪、故意伤害罪、交通肇事罪、诈骗罪、强奸罪案件的裸刑均值进行分析,并且与以上各罪的法定刑中线进行对比,呈现当今司法“坚持集中,缩小离散”的现状。第五个话题是探讨除刑方法论问题,通过对“严峻案”、“钱炳良案”等案件的对比,研究准确定罪对除刑的重要意义。最后,白建军教授建议执业律师更多地采用实证方法,运用SPSS工具对实务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迎接“互联网+法律”与“司法大数据”的浪潮。”
司法改革和律师职业
黄太云天津大学法学院教授
“5月5日下午,天津大学黄太云教授围绕“司法改革与律师职业”这一主题,从司法实务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当前司法改革的主要任务,总结司法改革进行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改革措施等。黄太云教授认为,当前司法改革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案件受到的外部干扰太多;司法活动不公开、不透明;律师的职业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等。针对实务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司法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审判独立、司法公开、尊重和保障律师执业的权利,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推动完善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等。
此外,黄太云教授谈到了建立高素质的法官检察官队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是建设高素质司法队伍的制度保障;高素质的法官检察官队伍是法律有效适用的必要条件,是政策切实落实的基础,同时还得加强司法辅助人员队伍的建设,从整体上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高素质司法队伍。”
司法改革对于律师行业的影响
傅郁林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5月5日晚上,北京大学傅郁林教授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为大家讲解了“司法改革背景下律师角色的转变”这一主题。傅教授首先从“外行语境”、“宪法定义”以及“通用概念”三个方面对“司法”的定义与律师在司法实践中,尤其是本次司法改革中的相应角色做了解释。之后,详细阐明了司法改革的目标、内在逻辑、历史发展进程等内容。傅教授认为,司法改革的目标在于树立公信力和权威,因此要从司法独立、专业提升、工作负责以及权力制约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从而有望实现该目标。在当前司法改革大环境下,律师不再是个体谋生,应该改进职业生态。职业生态的改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行为,二是公共参与。律师必须以专业技能为重,而不是只想着找关系、人脉;同时要有国际视野,在专业能力和职业伦理上都要向法治国家的律师看齐。其次律师要注重公共参与,不仅仅要在立法活动中发声,还要充分参与职业共同体的建设。”
以庭审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研究
左卫民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
5月6日上午,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左卫民教授的讲授主题为“以庭审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研究”,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课程内容:(1)详细解读以审判为中心的相关权威文件和政策。推进以庭审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权威文件,为该项制度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左卫民还教授特别强调庭前会议的效力,应加强对庭前会议的重视,建立庭前会议报道制度。(2)以成都地区试点为例,介绍该地区司法改革的实践情况,通过比较法院系统内的改革庭和非改革庭就处理案件程序和结果等方面的不同,左卫民教授认为以庭审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能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益,保障律师的合法权利。(3)展望以庭审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左卫民教授提出,对此项制度的改革要避免常识性错误:不是所有的案件都以庭审为中心,审判为中心不等于诉讼法的改革。左卫民教授还谈到要完善审判委员会制度,加强诉讼阶段的划分,促进庭审实质化的新机制的形成。
”
司法规律若干问题研究
刘仁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5月6日下午,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刘仁文研究员以“司法规律漫谈”为主题,阐述了司法规律的三个出发点及对司法规律的六点思考。
刘仁文研究员强调,社会科学中的规律同自然科学一样,也以一些公理为基础,如权力制衡、权利保障、司法人道、罪刑法定等等,探讨司法规律也是在这些公理之下展开的。刘仁文研究员指出,司法规律出发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贯彻落实宪法规定的“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的原则。第二,重视司法的亲历性,克服“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第三,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角色要分开,公权力机关不能自己监督自己。刘仁文研究员还为大家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对司法规律的六点思考:第一,公权力机关在制度设计与执法过程中都要体现人性。第二,一切有利于查清事实真相,实现司法公正的行为与做法,都要在法治的精神和法律的原则指引下,积极地在每一个细节上去推动,不能以法律没有规定为理由搪塞。第三,刑事司法不能因小失大,也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为了查清事实就不顾一切。第四,强化控辩平等,加强对公权力的制约。第五,高度重视司法细节,努力使罪犯改造后能够很好地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第六,要把社会常识和法律人的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法律职业伦理与社会伦理的统一,让人民群众信任司法,信仰司法。”
细节突破:刑事辩护的核心技巧
徐昕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5月6日晚上,北京理工大学徐昕教授为本季大讲堂带来了主题为“细节突破:刑事辩护的核心技巧”的收官之作。徐昕教授以刑事辩护中的细节辩护为核心,结合大量鲜活的司法案例,从多个方面讲述了刑事辩护中的技巧。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细节辩护的重要性。细节辩护是刑辩律师扭转案件,发现事实,保障被告人合法权利的关键所在,不重视细节,就会陷入控方的指控逻辑。第二,如何发现作为辩点的辩护细节。阅卷要十分仔细,同时结合广阔的知识面和视野,以及经验来挖掘辩护细节。第三,需要重点关注的辩护细节:重视刑事诉讼中的证据问题与程序问题。第四,利用细节辩护的具体形式。徐昕教授从鉴定意见、视频资料、字迹鉴定等方面讲述了利用细节的具体路径。第五,刑辩律师在进行细节辩护时所需要的条件。徐教授强调,刑辩律师要勇敢为当事人争取合法权益,做好保障公民自由的最后一道屏障。”
至此,由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组织的“中国司法改革公益大讲堂”第二季全部活动圆满结束。据悉,该活动的第三季以及“中国刑辩律师大讲堂”将于2018年秋季陆续展开,敬请关注。
“中国司法改革大讲堂”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