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道萃(1988-),男,江西泰和人,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刑法学博士、刑事诉讼法学博士后,先后师从我国“人民教育家”暨新中国刑法学的开拓者、奠基人高铭暄先生、我国著名刑事诉讼法学家樊崇义先生,研究方向为刑事法学,曾在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学术部主任。
北京衡宁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2014年执业以来,主要从事刑事辩护工作,先后办理多起职务犯罪案件、死刑复核案件、新型经济犯罪案件、网络犯罪案件以及重大涉黑案件,取得不错的辩护效果。
主要研究方向与领域:擅长刑事法学研究,特别是中国刑法基础理论、刑法学体系的现代化、网络犯罪与人工智能犯罪、腐败犯罪与金融犯罪、刑事诉讼改革前沿以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现代法律援助制度等领域。
一、主要学术论文
1.《预防性刑法观及其教义学思考》,载《中国法学》2018年第1期,第二作者。
2.《网络刑法知识转型与立法回应》,载《现代法学》2017年第1期,独著。
3.《网络财产性利益的刑法保护:司法动向与理论协同》,载《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6期,独著。
4.《以刑制罪的知识巡思与教义延拓》,载《法学评论》2016年第2期,独著。
5.《移动智能终端网络安全的刑法应对:以个案样本为切入》,载《政治与法律》2015年第11期,独著。
6.《网络时代的中国刑法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独著。
7.《论认罪认罚从宽协商的有效模式》,载《学术界》2021年第1期,独著。
8.《人工智能辅助精准预测量刑的中国境遇——以认罪认罚案件为适用场域》,载《暨南学报》2020年第12期,独著。
9.《网络不正当竞争犯罪的司法巡思与立法应对》,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独著。
10.《我国刑事司法智能化的知识解构与应对逻辑》,载《当代法学》2019年第3期,独著。
11.《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适用疑难与教义学表述》,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独著。
12.《97刑法典颁行二十年的基本回顾与完善展望》,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第二作者。
13.《网络直播刑事风险的制裁逻辑》,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1期,独著。
14.《我国网络安全刑事保障的体系完善与机制构建》,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独著。
15.《网络平台犯罪的刑事制裁思维与路径》,载《东方法学》2017年第3期,独著。
16.《大数据法益刑法保护的检视与展望》,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独著。
17.《网络共同犯罪的多元挑战与有组织应对》,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独著。
18.《罪责关系的当代命运》,载《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独著。
19.《我国定罪理论体系构造的思考》,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年第1期,独著。
20.《论“零容忍”反腐作为具体刑事政策及其展开》,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独著。
二、基金项目
1.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工智能时代的刑法前瞻与应对研究”(批准号:18CFX041),已立项。
2.主持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检察机关贯彻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1000-1082070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资助项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探索完善与改革展望”(资助编号:2017M610783),已立项;司法部中青年课题“网络犯罪的立法回应与刑法知识转型”(项目编号:16SFB3020),已立项;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检察机关保障网络安全机制研究”(课题编号:GJ2016D41),已立项;2016年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高校联盟青年立法资助项目“广东省地方立法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研究”,已结项。
3.主要参与樊崇义教授主持的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研究”(批准号:20ZDA032)。
三、著作成果
1.《罪责刑关系论》,法律出版社2015年10月版,38万字,独著。
2.《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版,36万字,独著。
3.《网络刑法学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版,60万字,独著。
4.参编《刑法学》(第四版,徐松林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等教材,合著《当代刑法前沿问题研究》(高铭暄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9年版)、《法律援助制度研究》(樊崇义等编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等多本著作。
四、获奖荣誉
1.博士学位论文《罪责刑关系论》,先后荣获第二届“全国刑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一等奖获、2015年度“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奖。
2.2014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14届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